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持续深化中,深圳凭借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和先锋行动,成功引领中老水产贸易实现重大突破。近日,首批由老挝养殖、生产、加工的高品质巴沙鱼货柜顺利抵达深圳蛇口港,这不仅意味着中老水产品通关贸易通道实现首次贯通,也是老挝水产品首次直接进入中国市场。

深圳企业创新出海 建设老挝首个国家级渔业产业园

老挝地处湄公河上游流域,独特的亚热带气候与丰富的淡水资源,为渔业养殖创造了得天独厚的条件。2022年,在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深圳市海洋渔业局)、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的支持下,深圳企业代表深圳中渔海洋科技有限公司,积极响应“一带一路”倡议,选择在老挝南部投资建设老挝首个国家级巴沙鱼现代渔业产业园。项目地位于老挝的第三大城市巴色,这里地势低平,湄公河与当地多条水系在此交汇,为巴沙鱼的养殖提供优越条件与丰富资源。
当时,老挝尚未形成规模化的养殖体系和成体系的水产贸易流通系统,中老水产贸易通路也属空白领域,中渔科技带着来自国内成熟的科技成果、先进水产养殖技术以及深圳特有的创新开拓精神,迎难而上,投身老挝巴沙鱼全产业链从0到1的项目建设中去。如今,老挝巴沙鱼在项目落地三年后顺利回运到中国,项目总负责人表示,项目在如此短的时间取得历史性的突破成果得益于中老两国各级政府部门的深切关注与鼎力支持。

作为老挝首个也是最大的国家级渔业产业园项目,自启动便得到老挝中央与地方政府主管部门的高度重视。老挝农林部作为渔业的主管部门,积极通过出台优惠政策、协调关键资源,为渔业产业园的建设与运营提供了坚实支撑。项目也获得了老挝总理两度亲临考察,并被誉为“中老合作典范”。与此同时,作为深圳与老挝政府合作共建的首个产业园项目,深圳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深圳市海洋渔业局)、深圳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等部门从项目审批、资金扶持、政策引导、技术指导、贸易对接等方面为企业境外投资发挥了关键作用,展现了高效执行力。


老挝国家级巴沙鱼现代渔业产业园总规划面积达 2863 公顷,致力于打造全球领先的淡水渔业产业示范园区,构建涵盖种鱼培育、鱼苗繁育、生态养殖、饲料生产、水产加工、科技研发、商品流通的全产业链生态体系。该产业园区的建设运营,既是深圳落实国家“一带一路”倡议、深化与东盟国家战略合作的重要举措,也是深圳市拓展渔业战略空间,保障本地水产品供应,探索“飞海”“飞地”合作模式的重要实践。
多方协同,中老水产贸易通道正式开通
在中国海关总署、老挝农林部等多部门的协同推动下,2024年 12 月,中老两国政府正式签署老挝《输华养殖水产品的检验和卫生要求议定书》,中老水产贸易通路由此正式开通。随后,中国海关总署发布《关于进口老挝养殖水产品检验和卫生要求的公告》,明确老挝养殖水产品符合中国检验和卫生要求,准予进入中国市场。这一公告的发布,不仅为中老水产品贸易明确了准入条件与标准,更使老挝巴沙鱼成为《老挝输华食品目录》中的首个出口鱼类品种,为两国经济合作注入新活力。

本次运抵深圳的老挝巴沙鱼,源自老挝巴沙鱼产业园项目旗下首家水产加工厂——湄公鲜生。作为老挝巴沙鱼全产业链的关键节点,湄公鲜生专注于生产加工高品质巴沙鱼系列产品,并凭借其完善的生产管理体系与卓越产品品质,成为老挝首家获准对华出口的水产品企业。2024年,产业园一期项目已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营,预计可实现年产商品巴沙鱼超 2 万吨,加工成品巴沙鱼达 1.2 万吨,年产值约 3.3 亿元人民币。未来,产业园区整体建成运营后,预计年加工巴沙鱼可达 50 万吨以上,届时将成为深圳水产“菜篮子”的重要保障基地,给市民带来高品质巴沙鱼,丰富市民舌尖上的美味。


中老水产贸易的首次成功打通,老挝巴沙鱼的成功回运,是深圳为推动对外开放和国际渔业合作打造的成功范例,为全球渔业资源合理利用和贸易流通提供了新路径。未来,深圳市将以更多优质合作项目推动共建“一带一路”走深走实,高水平开放行稳致远,为沿线各国共同繁荣创造新成果。
标签:
老挝
水产
首次
直供
中国
餐桌
深圳
推动
中老
渔业